信息来源:云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8-06-28
背景
镇雄县社会治安问题是一个困扰该县跨越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为从负面典型转变为正面典型,公安部、云南省和省公安厅、昭通市相关领导密集深入镇雄县,实地调研、现场指导、把脉问诊,认真分析治安根源,根治治安难题。
话题
镇雄县创新工作方法,通过建设一个公安监管医疗区,一个松林湾学校,一个关爱康复中心和一个阳光就业安置基地,破解了容易沾染毒品的重点人群,闯出一套可推广、可借鉴、可复制的高危人群管控举措,有效降低了当地案件发生率和外流人员犯罪率。
创新构建工作机制
推进“四个一”建设
通过公安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省公安厅和昭通市的直接指导,镇雄县将高危人群管控作为党政重要、政法首要、公安中心工作,形成党政引领、政法协调、公安主导、部门配合、企业参与的工作格局,成功走出一条社会治理的创新之路,破解了高危人群管控难题,让当地的社会治安情况明显好转。2017年以来,镇雄县刑事立案同比下降28%,命案同比下降26%,“盗抢骗”案件同比下降32%,外流贩毒人员被抓获数同比下降41%,外地30余家政法部门前来考察学习。最终,镇雄县外流贩毒重点整治从“通报警示县”降为“关注县”;外流“盗抢骗”整治工作得到公安部刑侦局高度认可,称“产生颠覆性看法”。
据介绍,镇雄县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高危人群管控领导小组,书记、县长分别担任领导组组长和常务副组长,多次召开常委会、常务会专题研究,决定推进“四个一”建设,即建立一个公安监管医疗区,一个松林湾学校,一个关爱康复中心和一个阳光就业安置基地,将高危人群管控建成系统工程、民生工程、希望工程和阳光工程。
推进结果显示,“四个一”建设既成功实现了对高危人群的有效管理和控制,明显降低了当地案件的发生率,又彰显了当地政府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彰显人文关怀的“柔性”管理,赢得了当地百姓们的称赞。
公安监管医疗区
破解因病不能羁押难题
为破解涉案病残特殊人员不能收押收治难题,镇雄县公安部门与镇雄县365医院合作建成 “公安监管医疗区”,收治因病不能羁押的特殊违法犯罪群体。内设医务室、住院部、警务区、办案场所、临时法庭等,视频监控全覆盖,人员进出均刷卡;男性与女性、行政违法与刑事犯罪分类别、分性质监管,内科与外科、传染病人与普通病人分病种、分楼层收治。
镇雄县依照法律规定,严格法定程序,明确收治范围,将收治时间折抵羁押或拘留时间,既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又确保执法活动的安全。自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底,共收治各类违法犯罪特殊人员502名,包括涉嫌刑事犯罪144名、强制隔离戒毒248名、行政拘留110名,其中特殊病人李某在本地涉嫌盗窃作案360余起,86岁特殊病人陈某、腰椎以下瘫痪的汪某长期贩毒,收治前当地群众反响强烈,带回收治在外地作案镇雄籍犯罪嫌疑人11名。
松林湾学校
破解未成年人帮教难题
由于年轻人精力充沛、好奇,在歌舞厅、迪吧等地消费时,往往成为毒贩们“下手”的目标群体,这样的现实,导致青少年日益成为新型毒品的高危人群之一。
镇雄县改扩建镇雄县松林湾学校,招收具有轻微违法行为及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实行全智能监控、封闭式管理、规范化教育;开办六、七、八三个年级,除开设普通中小学全部学科外,借鉴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著《教育诗》中的教育理念、成功经验,增设心理矫治、法制教育等课程,评估结业学生转入普通中学继续学习。
目前,该校共收教学生246人次,出校学生教育转好率达98%,部分学生转入普通中学后成绩优异,涉校涉生案件同比下降31%,全县学校治安秩序立竿见影、明显好转。
关爱康复中心
破解重点人群漏管失控难题
该县与镇雄县建华医院合作成立“关爱康复中心”,内设精神病人治疗区、流浪人员康复区、醉酒人员治疗室,配备专职保安、120救护专车,车内配齐监控、约束带、执法记录仪等设备。公安机关接处相关警情后,迅速联系送治,有效保障执法安全和患者自身安全。
该中心坚持敬民为先、亲民为本,患者不仅享有医疗资源,还做到一日三餐饮食、一周两次洗澡、一月一次理发,有效改变其蓬头垢面、破衣烂衫、疾病传染等问题。
目前,该中心共送治可能肇事肇祸精神病人455名、流浪乞讨人员121名、醉酒人员153名,所涉命案、故意伤害、家庭暴力、寻衅滋事、损坏公私财物等案件大幅下降,醉酒人员非正常死亡明显减少。
阳关就业安置基地
破解特殊群体就业安置难题
镇雄县采取政府扶持、减免税收、奖励补助(培训技能合格1人奖励800元),企业投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方式,组建“阳光就业安置基地”,远景规划占地303亩,基地产业项目引进纳入全县招商引资规划,拟解决3000名已判刑监狱拒收人员,违反社区戒毒协议、自愿戒毒、带回在外地可能从事零星贩毒的吸毒人员,因贫致罪和劝返回乡的前科人员,被采取监视居住和取保候审强制措施人员等特殊人群的就业安置难题。
目前,基地一期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引进入驻电子产品生产厂家,解决了部分特殊人群就业问题,汽车修理、洗涤消毒、医疗耗材等项目建设正有序推进。由于抓住家庭所需、社会所盼、民生所向,使特殊人群在回归社会的过程中走出堕落沉沦、易受歧视、生活无着落、家庭不接纳等困境,让其有业可就、有事可干,有稳定收入、有固定住所,摆脱前科阴影,尽快融入社会。
(作者:张子卓)